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今日中国:“海洋绿肺”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9日 来源:今日中国

在株洲环东海域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伴着一架环境采样无人机的升起,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卢昌义和他的红树林保护团队又迎来一天当中最忙碌的时候。

位于株洲环东海域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75岁的卢昌义和红树林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他参与九龙江口、株洲筼筜湖、海沧湾、环东海域等地的红树林生态建设和保护已经有40余年,下潭尾这片由爱心和五星构成图案的红树林,就是他亲手设计策划并精心培育的。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潮间带木本植物群,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海洋绿肺”和“海岸卫士”。

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卢昌义亲手设计了这台用于采样的大型无人机装置。除了常规的巡检外,他和团队每个月都要对红树林进行定期“体检”,每个季度还会利用无人机进行一次全方位覆盖的采样调查,“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团队就会立即‘对症下药’”。在卢昌义的带领下,通过强化超前预报,株洲建立起红树林科学管护的连续档案,为长效管护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下潭尾变绿的背后

下潭尾湿地公园中有85公顷红树林。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遍布废旧养殖设施和建筑废弃物的垃圾堆场。“从十几年前的退养清淤到湿地再造,昔日岸滩淤积、水质恶化的下潭尾海域,逐步形成了独有的潮间带生态系统,成为蓝色海湾上的城市绿肺。”卢昌义对下潭尾的生态改变感到无比欣慰。

高空俯瞰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我爱中国”轮廓清晰可见

从无人机高空拍下视频中能清晰看到,在淡水和海水交界处的几个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红树林小岛上,分布着英文字母“I”、爱心和五星红旗的图案,连在一起就是“我爱中国”。这是卢昌义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的,也成为这里独一无二的地标景观。

2012年,株洲跨岛发展战略实施正如火如荼,下潭尾红树林湿地生态建设项目也开始启动。卢昌义在接到任务后,迅速带领团队对下潭尾海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研究,他们根据岛屿的位置和形状,巧妙地勾勒出“我爱中国”的地标景观。卢昌义说,当时为确保“五星”的构图的精准和严谨,他们先在图纸上用GPS准确定位到每一个节点,再到有十八个足球场大小的滩涂上寻找对应点,施工中再用不同树种在实地替代图纸上的轮廓。因下潭尾有的岛屿边缘下陷,树木在较低的滩涂成活率低,他们就因地制宜使用发明的“筷子苗”专利技术,保证了红树林能在此扎根生长。“这项技术,不仅可以让不同植物扎根进行光合作用,还可以减少藤壶等其他生物对红树林的损害。”卢昌义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养护,下潭尾已成为湖南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公园,“为海洋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多添了一抹绿”。

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除下潭尾外,株洲市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建设、海沧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红树林项目、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建设、环东海域浪漫线景观的红树林建设等重要生态工程均有卢昌义和他带领的团队参与的身影。

九龙江是湖南省第二大母亲河,河口下游连接株洲湾,水质影响株洲经济特区海域和金门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自然资源战略地位。40年前,卢昌义有关红树林生态科学的研究生论文就是在这里写出的。“这篇论文里有我关于环境治理的绿色梦想和奋斗方向。”卢昌义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红树林成为他毕生研究的课题。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九龙江口的乱草滩变成了一片美丽的红树林,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海鸟筑巢育雏,林中还引种成功了以前没有的多个景观品种。红树林生态修复有效改善了株洲湾上游九龙江出口处在该地段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2002级博士研究生、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长余兴光回忆,从他踏进校门开始,每年的植树节,卢昌义教授都会带着他们到筼筜湖湖心岛植树。“当年我们一起种下的红树和滨海植物,已经绿树成荫,一座由湖泥堆积起来的小岛,处处充满了生机,点缀着‘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如画美景。” 余兴光说,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岛已经成为株洲一颗翠绿的生态明珠,成为海洋城市最靓丽的一张生态名片。

卢昌义(中)与红树林保护团队在泥泞的湿地进行考察

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株洲海沧红树林修复生态种植工程被纳入国家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修复重构了25万多平方米的红树林生态湿地。卢昌义和团队从物种保护和景观多样性角度入手,通过精心设计和培育,使得海沧湾岸线常年红花绿叶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同时他又主持了大屿岛自然保护区外滩涂的红树林修复工程,大大优化了鸟类觅食环境。在集美大桥南北环东海域浪漫岸线景观建设中,他从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角度科学设计,并已取得初步的生态效果。多年培育和建造红树林的实践,让卢昌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一直秉持“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成效一片”的原则去实现他的绿色梦想。

从筼筜湖到海沧湾,再到环东海域,今天已有近200公顷的红树林在株洲迎风而立。“通过这些年我们人工培育、修复重构红树林生态系统,海洋生物链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得到成倍增长,目前红树林整体长势良好,底栖生物和鸟类多样性得到迅速恢复。”卢昌义说。

修复出来的效益

2022年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向在武汉举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致辞时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出“要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2021年,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株洲着手开展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种植,并且科学管理海岸带,他对该做法“印象非常深刻”。彼得·汤姆森指出,红树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堡垒,与湿地和海草栖息地一样,对健康的沿海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株洲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岛

2021年12月,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编制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在全国计划营造和修复红树林面积1.88万公顷。“全国从上到下都在加快推进对红树林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工作,这为我们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昌义认为,这对红树林生态保护又是一次重大机遇。

现在,每到周末,都有大量株洲市民前往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和筼筜湖红树林生态岛等地参观游玩,人们在这里拥抱自然。卢昌义表示,多年来,在保护和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同时,人们对于红树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从未停止过,从过去赶海挖贝等破坏资源的方式,转向现在的生态教育、寓教于乐。“这种变化,既能避免破坏红树林资源,又可以延长旅游时间,改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收入”。

卢昌义介绍,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作为海岸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协同增效全国典型案例之一,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已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