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榜样、传承 充吾爱于无疆——记首批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细胞生物学团队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1日 来源:

2017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名单,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韩家淮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团队”凭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成绩,成为全国201个获选团队之一。

这个团队17人中,13人是海归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团队教师指导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中,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这就是该团队的当前阵容。

为何是这个团队入选?答案或许很简单。

最重要的是传承

韩家淮教授与学生座谈交流。

他是中科院院士、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副校长、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头顶“15个”头衔的韩家淮,每天都很忙。虽然忙,但有件事他每天必做——和学生讨论课题、陪学生吃饭。他甚至还为此制定了“陪饭日程表”,中午陪本科生吃饭,晚上陪研究生吃饭。

“跟学生一起吃饭主要是为了增进交流。”韩家淮说。他的助手,同时也是团队成员的张荧荧则将这看得更透彻,“韩老师‘硬要’陪大家吃饭,就是为了‘压迫’内向的同学跟他交流,聊什么都可以,包括最新的电影。”

想找韩家淮很简单,去他实验室就好。每天除了睡觉时间,韩家淮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即使需要外出开会,会后不管多晚,他也必然要回实验室看看。出差下飞机后的第一站,也必然是位于翔安校区的实验室。尽管身兼数职,韩家淮的办公地点,也雷打不动地是实验室。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绝不仅限于“陪饭”上。韩家淮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学生们有事情可以直接进来找他。在自己工作的间隙,他也会来到实验区,逮着学生问:“你那个实验怎么样了,有数据吗?给我看看。”

2013年起,韩家淮主动请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院士当起了本科班主任,很多人不理解。而对于韩家淮来说,原因很简单,“我是老师,我需要了解学生。”所以,韩家淮开班会,办茶话会,学业上指导督促,生活上答疑解惑。

在他眼里,这15个头衔里,他最看重的身份是教授。韩家淮非常明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此他时刻注意严于律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没有周末节假日,这是他的风格,也变成了HanLab的风格。他最想做的事是培养一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科研工作者,让世界因为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而变得更加美好。

也因此,韩家淮十分重视教育与传承。

2015年,在韩家淮的积极推动,新太阳城、学部、学院三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博伊特勒书院成立了。韩家淮担任首任院长,周大旺任执行副院长。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启动普适计划和拔尖计划。书院的授课老师阵容强大,除了韩家淮的导师、诺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外,还聚集了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研最高奖莱布尼茨奖获得者雅格•福格尔,英国牛津大学约翰•奥斯汀教授等10余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知识的传承。百年后,诺奖得主或许会被遗忘,但如果书院发展好,百年后,书院的教育事业仍会继续。” 韩家淮希望通过书院打造一个生命科学领域杰出人才培养的优秀平台。

其实,在细胞生物学团队,每个成员的教学科研任务都十分繁重。“忙”是常态。他们积极承担教学任务,主动参与课程体系改革,近五年来,团队中教授平均承担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159.05课时,团队中副教授平均承担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171课时。团队成员中有11人加入了本科生班主任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课学习、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

老师的付出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近五年,团队成员培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刊物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博伊特勒书院前两届拔尖班中的24名学生,在结课后受邀赴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等世界著名高校进行科研训练。拔尖班首届毕业生范婧雯更是成为当年大陆高校唯一一名盖茨奖学金获得者,成功被剑桥大学录取。

最牵挂的是学生

吴乔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1996年,作为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吴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学成之后,尽管实验室导师极力挽留,吴乔仍第一时间回国返校。

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吴乔深明国内外的科研水平差距和奋起急追的必要,并视此为己任,努力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的工作。因此,在学生们的眼里,吴乔的工作状态一直是忙碌紧凑的,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早年,办公条件差,吴乔的办公室就是实验室里的一张小桌子。“早上最早到,晚上最晚走,那瘦弱专注的背影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吴乔当年的学生,现同为团队成员的陈航姿对此记忆深刻。

除了工作加班,就是出差。吴乔出差有个特别的习惯——常常订夜里的航班。白天做实验、辅导学生,到了晚上该休息了,她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飞机上也不闲着,改PPT,看论文是常有的事。开完会,一定搭当天最早的航班往回赶。

长年的超负荷工作必然促使身体不堪重负,但吴乔工作的迫切感令她不愿意多点休息时间。2008年底,吴乔在一次例行的体检中发现一项指标高出常人多倍,这才在家人同事的强制下入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结果证实她患上了结肠癌。

接下来,手术、化疗、吃药,吴乔积极配合,但却拒绝停止工作。“一周化疗,下一周只要状态稍好,她就约我们去她家开组会。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时间开会,她就按课题组分期开,每次一个课题组。但无论如何,两周必有一次组会。”当年还在读博的陈航姿深深被吴乔的敬业和坚强所折服。

“我呀,最牵挂的就是实验室,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学生”回忆起那段在家开组会的日子,吴乔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

从查出癌症到“回归”工作,这中间仅仅间隔了十个月。病愈后,吴乔仍一直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并如火后凤凰,做出了更加优异的成绩:部分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国际SCI刊物发表研究性论文30余篇,包括CNS子刊发表论文6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重点项目、国家“973”子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培育项目等项目课题近20项,获得基金资助2000多万元……一系列先进事迹使她获了201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当然,吴乔绝不是细胞生物学团队的特例,而是一个缩影。团队每位成员都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学生当成了孩子。2012年,生命科学学院搬迁至翔安,为了方便工作,韩家淮、李勤喜等近一半团队成员直接把家从岛内搬至翔安;陈航姿孩子小,周末便带着家人一起来校区加班;团队大部分成员在实验室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陪孩子的时间……

最专注的是科研

“在国内才真正感觉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东西。”面对国外的科研工作机会,吴乔没有丝毫犹豫,她认为回国是“理所当然”,虽然没有把回国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但该决定源自于鲜明的爱国情怀。已在国外从事一线科研工作的周大旺同样因为“认同感”与“归属感”选择回国。周大旺说,面对国内不断完善的科研环境,回国致力于人才培养,推动生物学前沿课题与国际接轨,这两点很有意义。

正是怀揣着“科研报国”的情怀,团队中的这些科学家们,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为新太阳城细胞生物学团队注入崭新力量。

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是正常值,即使是大年三十,仍有许多教授到岗科研,这是团队成员的科研常态。得益于实验室自由积极的科研氛围,韩家淮实验室是典型的“一年到头不打烊,24小时不熄灯”的实验室,每年春节总有几位“留守人员”,韩家淮本人也时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国家“优青”获得者史大林教授是吴乔的学生,他对吴乔的评价是“对科研极度执着与投入,工作效率高,执行力非常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内高校科研环境普遍不理想:科研经费短缺,科研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缺乏等等。对于这些,吴乔没有丝毫抱怨,而是用切切实实的行动来解决困难。没有经费,她就“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那些年,从株洲-香港-美国,吴乔从不坐飞机到香港,只坐大巴,想尽办法节省一切开支;实验材料不足,她就利用出访美国的机会,自掏腰包,将 “抗体”、“试剂”、甚至“移液管”等耗材带回国。

2012年以来,在韩家淮的带领下,团队聚焦于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共同在机体免疫反应、肿瘤发生发展及靶向药物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在这其中,韩家淮发现了p38这一细胞中的重要信号通路,以及RIP3、GSDMD等关键的细胞死亡调控因子,目前正致力于更加深入的机制研究和相关的生理病理学研究,同时他还在积极探索,争取在新的领域有更大的发现;吴乔从细胞信号转导入手,发现了能够治疗肿瘤、炎症和高血糖等疾病的药靶和潜在的小分子化合物;周大旺长期从事Hippo信号通路研究,揭示了Hippo信号通路在组织再生重塑、肿瘤发生及免疫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最幸福的人是有追求的人

韩家淮实验室门口最醒目的位置竖着“韩家淮实验室欢迎您”的立牌,表明实验室对任何感兴趣者开放。每年新生入学季,实验室就征集新生前来参观实验室,参与培养感受态细胞的训练,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科研的严谨与不易,并从简单实验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从体验中逐步找到自己的追求。

2017级新生滕腾在放假前发邮件给韩家淮,想要寒假留校到实验室学习,很快被应允。滕腾说:“我很激动将有两周的时间与科研零距离接触,听组会、了解前沿资讯、观摩实验过程……”。周大旺表示,团队中的老师们积极承担本科生科研训练职责,为的就是让他们“提早体验科研生活,以便更好地选择将来的发展路径”。

周大旺为学生开设专题课程。

在实验室组会中,周大旺除了反复向学生强调“团队协作”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也特别提及“社会责任感”的价值。他教育学生:“国家致力于教育与科研的投入,在中国做科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们要学会感恩,在选择后努力坚持,尽自己能力回馈社会。”

面对“学生科研教育”与“服务社会”的双重命题,团队依托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科普活动日”,如今已举办三届,仅最近一届就有5000多名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科普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摊点最初的策划、修正到最终的实施都由学生党员负责,通过实验、展览、游戏、讲座、科普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生物嘉年华”。团队党员教师也身先士卒,为访客讲解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2017级研究生洪欣欣参与后说:“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我为团队凝聚力的增进开心,为能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而感到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将“服务社会”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如今已在产学研的融合中取得不俗成果。2017年3月,周大旺和邓贤明研究团队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和再生的激酶MST1/2抑制剂有偿许可给安徽省新星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该项目属于“First-in-class”的靶向创新药物,项目的顺利实施展示了我国药物研发企业和科研人员勇于挑战高风险“首创”药物的信心和实力;2017年5月,邓贤明团队将具有自主产权的南强菌素制备和应用技术有偿转让给力赛生物医药科技(株洲)有限公司,该产品具有抗肿瘤活性高、毒副作用较低等优点,有望成为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基础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梦想便是应用并服务于社会。”吴乔说。

最可贵的是团队

团队成员在教授午餐会上交流切磋。

正如韩家淮所说:“这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作为载体,能有效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凝心聚力推进科研与育人目标”。

如今,团队引培并举,已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机制,打造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突出的国际一流研究队伍。其中既有韩家淮与张荧荧、吴乔与陈航姿的“师生档”,周大旺、陈兰芬、邓贤明的“哈佛三人行”,亦有由肖昌春、付国、肖能明、刘文贤四位从国外同一研究所引进的“免疫学F4团队”等。

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不止源于团队成员的特定身份,更体现在科研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团队带头人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学院每学期两次的“青年PI沙龙”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聆听前辈们经验教训以及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等方面经验交流的平台;而每两周一次的“教授午餐会”则会在一个多小时中分享技术,展示研究成果,进行头脑风暴;对于基金及重点项目的申请,从书面材料修改到模拟答辩,带头人亲力亲为参与其中,助力年轻学者成长……。

团队亦与党建息息相关。在全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号召下,吴乔尽管身兼数职,仍担任起了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生物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她坦言接受这一最基层的任命是受了“黄大年精神”的感动。她说,团队里的骨干教师大多在支部之中,支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便是让成员更加紧密地联系自我,明确思路与做法,将学习“黄大年精神”落到实处。

谈及团队的未来,韩家淮说:“我们要努力打造一流的平台,提供顶尖的硬件设施、工作条件与管理制度,将损耗降到最低,让成员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容易做自己想做的事。”为此,团队将积极参与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的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学科群建设;以博伊特勒书院为契机,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地方重大需求,通过强化校地、校企和人才等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宣传部 曹熠婕 林济源)

附: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职务

专业方向

韩家淮

教授、院士、副校长

免疫学

陈兰芬

教授

炎症与疾病

邓贤明

教授、系主任

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

付国

教授

免疫学

李勤喜

教授、副院长

信号转导与肿瘤代谢

刘文贤

教授

T细胞耐受与免疫应答

莫玮

教授

神经发育与肿瘤

王洪睿

教授

分子细胞生物学

吴乔

教授

核受体生物学

肖昌春

教授

免疫学

肖能明

教授

T细胞和体液免疫

袁晶

教授、系主任

分子寄生虫学

尤涵

教授

细胞生物学

周大旺

教授、院长

器官大小调控与肿瘤生物学

陈航姿

副教授

核受体生物学

钟传奇

副教授

细胞生物学

张荧荧

助理教授

细胞生物学

责任编辑:曹熠婕

【新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