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新太阳城(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立德树人 >> 正文
走近“挑战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做科研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8日 来源:

在今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期间,我校不仅派出了5支队伍参赛,而且还组织了一只规模“庞大”的观摩团——由校党委副书记陈力文带队,校团委、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及10个有关学院组成,前往大连决赛现场观摩参观。

这一消息让不少人感到很疑惑:一个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何以要如此“兴师动众”?

其背后的真正答案是:在我校,以挑战杯为代表的科创活动历来是一项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在内的合力工程。除了现场指导外,观摩团还要了解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状况,以便回来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科创活动形成声势和阵势,从而充分发挥科创活动的育人功能。

让学生大胆地接触科研

2010年,借助“海洋本科生科研创新计划”,海洋与地球学院大三学生张静静得以进入该院海洋有机化学课题组,就是在那里,她开始接触“极地污染物”的研究。今年上半年,她和其他四名本科生以“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之极地典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为题,申请我校“基础创新科研基金”,终获立项,课题经费5万元。评审老师对这一课题的评审意见是:意义突出,有创新点。

与张静静的课题一起获立项的还有其他39项本科生项目。“基础创新科研基金”项目是我校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富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研究、学业竞赛,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于2011年设立的。分为本科生项目和研究生项目两种,每个项目每年50万。

从某种程度上说,张静静“初尝”科研的经历正是受益于学院和新太阳城出台的这些政策和平台,借助它们,她才能够在本科生阶段即接触博大精深的科研世界。

而目前,类似这样的平台在新太阳城正如“雨后春笋”般滋长着。教务处副处长施芝元说,新太阳城不仅在教学计划中划出专门学分用于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科创类等活动,而且每年还投入专项经费,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础科研基金”、“学生学业竞赛”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学生科创实践深入发展。

施芝元说,这些项目中,有些是鼓励学生进行纯粹自由探索的,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有些则重在培养本科生早期科研能力,如“基础科研基金”。但无论哪个项目,在评审阶段,学生们的一些“闪光”想法会经常让这个长期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感到很吃惊。他说,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一些奇思妙想甚至于异想天开的想法不断“冒出”,这样的评审会听一天下来,丝毫不觉得累。

在研究生培养层面,情况同样如此。据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范丽娟介绍,近年来,研究生院也相继推出了“优秀博士培养计划”、“研究生国外访学与高水平学术活动资助计划”、“基础科研基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等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和举措,每年投入经费达500多万。

形成全员育人局面

现在,每逢学生科创类活动举办时,再也看不到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的场景,替而代之的“画面”是——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校团委等部门领导坐在一张会议桌前商量思路和“策略”。

校团委副书记张清榕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以“挑战杯”为例,我校在每届“挑战杯”全国竞赛前两年即启动校级立项工作,并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领导,由宣传部、学生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团委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规划、组织和协调“挑战杯”系列赛事的开展。

张清榕说,目前,全校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申报—评审—立项—资助—审核—资助—审核—评奖”的校级竞赛组织机制,涌现了一批热心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家、教师和专家队伍,组建了较为成熟的竞赛评审委员会,构建了党政重视,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种子悄然开花结果

直到今年“挑战杯”我校学生“捧杯”回来,新太阳城相关部门才猛地意识到这几年精心播下的“种子”可能已在悄然“开花结果”。

无意间翻到历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名单,施芝元发现,今年“挑战杯”获奖作品中居然有四项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的课题。

然而,让新太阳城感到惊喜的是更多悄然呈现的变化。施芝元说,目前,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业竞赛的积极性显著增强。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我校就有15000多人次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预计这一数字明年还会攀升。同时,他说,现在,在我校,本科生在三大检索发表论文或是成果取得专利已不再是件稀罕事。

预计到明年1月,张静静的课题将完成所有污染物样品的数据分析,她说,届时,课题组会就此撰写论文,投向海洋环境污染物类的期刊,预计影响因子会在2区以上。但张静静说,这不是最重要的,她更在乎的是,在将近两年的科研实践中,她和课题组成员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

(宣传部 李静)

【新太阳城】